一,痛风的相关信息:
定义痛风是一组以嘌呤代谢障碍或者尿酸排泄障碍为主的异质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高尿酸血症,反复发作的急性关节炎、关节畸形、尿酸性肾结石以及肾小球、肾小管、肾间质和肾血管病变。
二,病因
痛风主要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特发性三大类:
?原发性痛风:
主要是由于环境因素或者遗传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大部分以尿酸排泄障碍为主。
?继发性痛风:
主要是由于合并有一些血液病、风湿性疾病、肿瘤性疾病以及药物所导致的。
?特发性痛风:
即病因不明的痛风。
三,发病机制
痛风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主要涉及嘌呤代谢紊乱、尿酸盐沉积等,具体如下:
?尿酸生成过多:
人体中的尿酸主要来源于嘌呤的代谢,嘌呤在体内经过一系列的代谢过程,最终生成尿酸。
如果嘌呤代谢过程中某些酶的活性异常,就会导致尿酸生成过多。
?尿酸排泄减少:
正常情况下,人体生成的尿酸约三分之二通过肾脏排泄,三分之一通过肠道排泄,如果尿酸排泄过程中出现障碍,就会导致尿酸在体内蓄积。
肾脏是尿酸排泄的主要器官,如果肾脏功能受损,如肾小球肾炎、肾小管酸中毒等,就会导致尿酸排泄减少。
?尿酸盐沉积:
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腔中,会激活补体系统和白细胞,释放出多种炎症介质,如前列腺素、白细胞三烯等,引起关节炎症反应。
尿酸盐结晶还可以在软组织中沉积,形成痛风石,痛风石是由尿酸盐结晶沉积在皮下、关节周围、软骨、骨质等部位形成的结节状肿物,痛风石的形成会进一步破坏关节和周围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四,并发症
痛风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可能会引发多种并发症,如肾脏病变、心血管病变、关节病变等,具体如下:
?尿酸性肾病:
尿酸盐结晶沉积在肾小管间质等部位,引起肾脏损害,可能出现蛋白尿、血尿等症状,严重者可发展为肾功能不全甚至尿毒症。
?肾结石:
尿酸在尿液中排泄过多,导致尿液过于饱和,容易形成尿路结石,引起尿酸性肾石病。
?急性肾衰竭:
大量尿酸盐结晶堵塞在肾小管、肾盂及输尿管内,可引起尿路梗阻,导致急性肾衰竭,甚至危及生命。
?高血压病:
痛风患者由于长期高尿酸状态,可能导致肾机能下降,从而诱发肾性高血压。
?冠心病:
痛风患者常伴有脂质代谢紊乱,可能增加冠心病的发病风险。
?脑血管病:
长期的尿酸过高是动脉硬化的重要促成因素,痛风患者多出现动脉硬化、脑血管变窄等问题,可能导致脑供血不足、脑梗死等脑血管疾病。
?痛风性关节炎:
痛风最常见的表现之一,包括急性关节炎和慢性关节炎改变,患者可出现关节红、肿、热、痛等症状,甚至功能障碍。
?痛风石:
痛风特征性的临床表现,通常位于关节的伸侧面,影响关节功能,严重时可能导致皮肤破溃、感染甚至败血症。
?关节畸形:
长期痛风性关节炎可导致关节骨质破坏、关节功能丧失,出现关节畸形。
?糖尿病:
痛风患者常存在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可能增加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高脂血症:
痛风患者常伴有高脂血症,这可能与脂质代谢紊乱有关。治疗痛风的治疗可分为抗炎镇痛治疗、降尿酸治疗、日常生活管理等治疗措施:
?抗炎镇痛治疗:
痛风在急性期需要给予积极地抗炎镇痛治疗,一般选用非甾体抗炎药、秋水仙碱、糖皮质激素等,都能够快速有效地控制痛风的急性发作。
?降尿酸治疗:
对于痛风缓解期的患者,一般可能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对于这类患者就要根据其日常的血尿酸水平、痛风发作的频率,以及是否有合并症等情况,来选择是否需要降尿酸治疗。
对于需要药物进行降尿酸治疗的患者,临床上常用别嘌呤醇、苯溴马隆以及非布司他等,都可以快速有效地降低尿酸。
?日常生活管理:
通常建议患者戒酒、进食低嘌呤或中嘌呤的饮食、控制体重,减轻体重或者代谢综合征对于尿酸的影响。
五,用药剂量方法
?急性发作期的治疗:
应用的药物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秋水仙碱、糖皮质激素三类。非甾体类抗炎药能够缓解患者疼痛的情况,但要注意胃肠道不良反应的风险;
1,秋水仙碱常规服法是0.5mg/h或者1mg/2h,最大剂量是6mg/d;
2,糖皮质激素可以口服如10~20mg/d,或者
3,得宝松一支肌肉注射,可以持续作用7~14天的时间。
?降尿酸治疗:
降尿酸的治疗的药物包括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和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
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在24小时尿酸排泄率mg的时候应用,目前用的比较好的就是苯溴马隆,因可以促进尿酸排泄,因此对尿路结石的患者应慎用。
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包括
/p>
1,别嘌呤醇和非布司他
α,别嘌呤醇
在HLAB阳性的患者容易引起剥脱性皮炎和骨髓抑制,因此要查基因的位点;
b,非布司他
对合并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适用,对降低尿酸水平具有很好的效果。
总的来说,痛风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疾病,患者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