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病因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痛风石的生成与破溃二 [复制链接]

1#

上篇讲了痛风石是如何生成和破溃,下篇主要讲一下痛风石防治。

痛风石的数目及大小是反映痛风病情轻重及病程长短的一个直观指标。痛风是较大、数目较多者,表明病程较长,病情控制不良,反之则表示病程较短,病情相对较轻。现代研究表明,典型的痛风石形成与以下因素有关:发病年龄较早、病情长期持续不愈、早期发作治疗不当、经常发作及血尿酸水平明显增高。因此对于痛风患者来说,患病时间越久,发生痛风石的机会越多。如果痛风发作的次数比较频繁,那么痛风石发生的机会就相应增多。相反,如果病程虽长,但发作次数较少,痛风的间歇期长达几年甚至几十年,则不易发生痛风石。因此,现代治疗的目的,就是防止过多的尿酸盐沉积、痛风石所导致的破坏和结缔组织反应。

一般来说,对于首次发生的较小的痛风石,在给予积极的治疗后,痛风石可完全吸收消退。如果痛风石持续3个月以上,则消退的可能性就小。痛风石越大,持续时间越长,数量越多,则消退的可能性就越小。这是因为痛风石形成时间较短者,其结节内沉积的尿酸盐结晶不多,尚能被吸收,若予以适当的药物治疗,可促使结节中的尿酸吸入血液,再由肾排出。长期存在的尤其是较大痛风石,已失去了这种再吸收的可能。

血尿酸如果不超过mol/L(8mg/dl)时,很少有痛风患者发生痛风石。但当血尿酸超过mol/L(9mg/dl)时,约50%痛风患者可能有痛风石形成。观察例患者,平均血尿酸在.6mol/L(9.1mg/dl)时,例无痛风石;血尿酸水平在~mol/L(10~11mg/dl)时,例有小到中度的痛风石;例广泛的痛风石患者其血尿酸水平mol/L(11mg/dl)。

由此可见,痛风石的形成与血尿酸成正比关系,血尿酸越高,痛风石的发生率也越高。所以,临床上采取积极的治疗,降低血尿酸浓度,纠正高尿酸血症是预防和减少痛风石发生与发展的根本措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