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病因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你不知道的痛风石颈椎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www.baidianfeng51.cn/baidianfengzixun/wuliliaofa/294.html

导语

很多人都觉得痛风石只会长在手脚关节处,很少听说颈椎居然也会长痛风石,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急诊故事

一名76岁的女子在家中摔倒后,出现颈椎疼痛就诊于急症科。患者既往有2型糖尿病、糖尿病性肾病、肾功能衰竭、高血压和右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病史。除颈部疼痛外,患者诉有上肢无力并知觉异常。

体查提示C6和C7的棘突压痛阳性,上肢神经功能检查显示肘关节伸展力4/5,双侧屈伸力4/5。感觉和神经反射是正常的,没有任何迹象显示是痛风石,患者也没有发热。

实验室检查显示,血尿酸水平升高,为12.2mg/dl(4.5-8.0mg/dl),C-反应蛋白(CRP)升高,为14.7mg/dL,肾功能损伤,血清肌酐0.23mmol/L,尿素氮为31.1mmol/L。

颈椎的X光片显示颈椎显著的退行性改变,椎间盘在C5-6水平上消失。颈椎C4和C5右后路(包括颈椎椎板、椎弓根、关节突)的骨破坏使代谢性疾病或骨髓瘤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颈椎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显示出涉及颈椎的多个膨胀性溶骨性改变,包括C4的右椎弓根和椎板,C5的右椎弓根和椎板,C7的左侧椎板和横突的基底部。

C5和C6邻近椎体终板有溶解性破坏。其中一个病变轻度侵犯到右C5神经孔,但没有直接延伸到椎管内。这些多发性溶骨性病变被认为可能是转移瘤或骨髓瘤。但骨髓瘤筛查阴性。

磁共振成像(MRI)发现与CT相符。由于溶骨性病变分布在关节旁,骨侵蚀被认为是最可能与侵蚀性关节病而非代谢性疾病相关。为明确诊断确诊,在CT引导下行穿刺活检术。

在偏振光下观察发现了许多负性双折射细长针状尿酸盐晶体,诊断为痛风。病理没有发现恶性肿瘤的证据。

这位患者的颈椎病就是因为尿酸盐沉积在椎管内引发的。原来这一切竟是痛风惹的祸!

痛风石可游走于全身各组织

“痛风石”又名痛风结节,是尿酸盐结晶沉积于软组织,引起慢性炎症反应及纤维组织增生而形成的结节。痛风石大小不一,小的如芝麻,大的如鸡蛋。其出现的常见部位有耳廓、第一跖趾关节、指、腕、肘及膝关节等,少数病人可出现在鼻软骨、舌、声带、眼睑。

此外,内脏也可发生痛风石,主要见于肾脏实质、输尿管、膀胱、主动脉、心瓣膜和心肌,有时甚至可见于肝脏、胆囊、胆道和胰腺等处。同时比较少见的还有尿酸盐沉积在脑组织,诱发癫痫;沉积在椎管内,诱发颈椎病。总之,痛风不只是关节炎的表现。

难溶解的痛风石可考虑手术

一般来说,痛风石的形成与病程、血尿酸水平有关,血尿酸浓度越高,病程越长,发生痛风石的几率就越大,一般在痛风发病后10年左右出现。

目前认为,血尿酸在μmol/L以上时,半数患者可有痛风石形成。如在早期发现小的痛风结节时,便积极治疗,使血尿酸浓度长期处于正常范围内,痛风结节有望消散。

一旦痛风石长期存在,内部发生了纤维化和钙化,就很难溶解,只能通过手术切除,但并不是所有的痛风结石都适合手术。因尿酸盐结晶呈酸性,可致使创口难以愈合,而手术并不能把尿酸盐结晶清除干净,所以,只有发生在手足肌腱附近的结石,严重影响关节活动时才考虑手术治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